新闻报道

北大哲学系师生参加“自然、科技与人文”2017年两岸三地南北哲学论坛及博士生论坛

两岸三地四校南北哲学论坛及两岸三地五校博士生论坛是由北京大学、复旦大学、武汉大学、中山大学、香港中文大学与台湾政治大学共同发起举办的哲学论坛,迄今已经举办十届。2017年9月1日至3日,由台湾政治大学主办,“自然、科技与人文”南北哲学论坛与博士生论坛在台北召开。北京大学哲学系积极筹备,认真组织,邀请相关专业的老师对提交的博士生参会论文作了细致评审,最终由杨学功、方博、李麒麟、程乐松四位老师带领冯子龙、李震、王凯歌、王帅四位博士生赴台参加会议。
本次会议共有来自两岸三地六校的四十位师生发表报告,报告内容涉及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哲学、外国哲学、逻辑学、伦理学、宗教学、科技哲学等多个学科领域,会议议程紧凑,主题广泛而集中。从发表情况看,中国传统伦理学的当代解读、知识论和认知科技与德性的关系以及西方马克思主义对当代社会的批判是本次会议中学者关注较多、讨论较为充分的话题。

在专场报告中,我系方博老师以《康德的历史哲学中的天意与人的启蒙》为题的报告,从启蒙的目的和在康德哲学中的体系性意义入手,对世界进程中决定历史的、不为人所知的“天意”与人的启蒙的关系提出了一种不同于艾利森(Henry Allison)和盖耶(Paul Guyer)方案的新的解读。李麒麟老师报告的论文“Is Knowing a Williamsonian State of Mind?”则着重考察了Timothy Williamson将“知道”作为一种心灵状态来看待的主张,借助“假谷仓”这一经典的盖梯尔案例,探讨和展示了Willoamson将知识论与心灵哲学相结合的交叉研究中存在的理论的复杂性,通过利用既有的语言哲学、心灵哲学和知识论的理论资源,我们可以发现“‘知道’作为一种威廉姆森式的(Williamsonian)心灵状态”这一主张对知识论和心灵哲学领域的外在主义(externalism)纲领的理论意涵提出了全新的挑战。程乐松老师以《仙学:超越科学与“终结”宗教》为题,将陈撄宁的仙学理论和科学观念置于20世纪初新文化运动前后中西文化交流激荡的大背景下,对陈撄宁仙学理论及其时代意义作了深入的分析。冯子龙、李震、王凯歌、王帅等四位博士生也分别围绕黑格尔《精神现象学》视野下的Wissenchaft概念、王阳明哲学中的“心”“意”关系、牟宗三对康德道德情感的理解和个人同一性理论的心理路径的困境等主题报告了自己的理解与思考。

经过与会师生三天的深入探讨和交流,“自然、科技与人文”2017年两岸三地南北哲学论坛及博士生论坛获得了圆满成功。9月3日的闭幕式上,杨学功教授代表北大哲学系总结发言,对主办方的热情筹备表示了诚挚的谢意,对会议中呈现出的学术热点和新见作了敏锐的把握和系统的点评。与会各校商定,下届两岸三地四校南北哲学论坛将于2018年11月在香港中文大学举办。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