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报道

我系师生赴台参加“南北五校哲学博士生论坛”

我系师生赴台参加“南北五校哲学博士生论坛”

   2012年9月4日至5日,由台湾政治大学哲学系承办的第五届“南北五校哲学博士生论坛”在位于台北市的台湾政治大学的百年楼(文学院国际会议厅)中召开。此次参会学校有五所,台湾政治大学、复旦大学、武汉大学、中山大学以及我们北京大学,参会人员超过五十人,提交论文31篇。我系由聂锦芳和谢红梅老师带队,派出施璇(西方哲学专业,论文《“重力”的概念:笛卡儿与伊丽莎白的通信中的一项困难》)、杨洪源(马克思主义哲学专业,论文《原始手稿本来面貌的直接呈现──〈188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原始顺序版”》、晋世翔(科学哲学专业,论文《中世纪光学思想史的两种编史纲领》)、张雨涵(美学专业,论文《生活世界的科学——胡塞尔 <欧洲科学危机与先验现象学> 》)和刘明(伦理学专业,论文《理解正义中的“人性”——兼论罗尔斯对密尔的批评》)参会。      
        此次会议不但参会的学校跨越海峡两岸,参会的师生人数达到历史最高,而且参会论文的在内容上涵盖了所有的哲学二级学科,在质量上也令人瞩目。借由此次大会之际,哲学界的知名教授们与优秀的博士生们能够汇聚一堂,各抒己见、积极讨论、增进交流。非常难能可贵的是,主办方台湾政治大学哲学系不但邀请了与会各学校哲学系中杰出的教授作为点评人,更是邀请了许多台湾知名学者(包括台湾大学教授、台湾清华大学教授、台湾中央大学哲学所教授、台湾中山大学教授以及台湾中原大学宗教所的教授)一同参与这次大会,使得这届的哲学博士生论坛成为一场十分难得的跨专业、跨学校、跨海峡的学术盛会。
        这届论坛的活动分为两天。首先,作为会议承办方代表的台湾政治大学哲学系主任林远泽教授与政大文学院周惠民院长作了非常简短的发言,欢迎各位老师与同学来到台湾参加这届哲学博士生论坛。
        这次论坛活动持续两天、分为四场,第一天上午是全体人员都参与的大会会议,从第二天下午开始会议就分成两组分别在两个分会场进行。每位论文发表人有20分钟进行发言,评论人有10分钟进行点评,最后还有20分钟或25分钟不等的综合讨论时间。
        第一天上午举行的第一次会议是在大会议室内召开的,五校全体师生一同参与。在这场会议中,有五校各选一位博士生在大会上向全体参会师生提交了报告。我作为北京大学的博士生第一位出场,做了题为《“重力”的概念:笛卡尔与伊丽莎白的通信中的一项困难》的报告,复旦大学的张汝伦教授作了精彩点评;接下来,中山大学的段超报告了《胡塞尔的同感现象学》,点评人是台湾政治大学的汪文圣教授;武汉大学的柳向忠报告了《儒学宗教性争议──基于信仰与教化之维的历史性考察》,点评人是同样来自台湾政治大学的何信全教授;复旦大学的陈岘报告了《惟圣人乃可行权——试论对行权者的界定》,点评人是武汉大学的田文君教授;最后,台湾政治大学的王宣历报告了《Confucianizing Islam? Liu Zhi on Principle, Nature and Heart in Tianfang Xingli》,复旦大学的王新生教授作了评论。
        第一天下午进行的第二场学术交流不再像上午那样以大会的方式进行,而是分作两组,在两间教室分别进行学术探讨,每个分会场只有四篇论文需要发表,比起上午的第一场略显宽松。第一分会场(306教室)的讨论主题侧重于中国哲学。来自北京大学、台湾政治大学、中山大学以及武汉大学的四位博士生作出了精彩报告。来自我系的张沛同学因故未能参与会议,由政大博士生代为宣读论文。第二分会场(309教室)的讨论主题则侧重于西方哲学。我校的晋世翔同学作了题为《中世纪光学思想史的两种编史纲领》的报告,引发了全场热议。之后,我校的台湾学生张雨涵报告了《生活世界的科学——胡塞尔 <欧洲科学危机与先验现象学> 》。茶歇之后,来自政大与复旦的博士生分别作了关于海德格尔的报告。
        第二天上午的第三场会议同样分别在两个分会场召开,每个分会场有五位报告人。第一分会场(306教室)的讨论主要关于古典哲学以及马克思主义哲学。上半场来自复旦与政大的同学分别就柏拉图与亚里士多德的哲学做出了精彩的分析。下半场的讨论主要集中在马哲方面,我系杨洪源同学发表的论文题目是《原始手稿本来面貌的直接呈现──《188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原始顺序版》,聂锦芳教授对复旦同学的报告做出了严谨细致的分析与点评,此外还有武大的一位博士生评论了马克思与鲍德里亚的不同。第二分会场(309教室)的讨论关注的问题是政治哲学、伦理学以及知识论。首先,我校的刘明同学作了题为《理解正义中的“人性”——兼论罗尔斯对密尔的批评》的报告,政大的郑光明教授对他进行了点评。之后中大的同学就人格同一性的道德问题做出了报告。下半场,来自复旦与中大的三位同学进行了三场关于知识论方的报告,引发了热议。
        第四场议会是在第二天下午进行的,同之前一样,分在两个会议室,各有四位发表人。第一分会场(306教室)的讨论集中在中哲方面,议题包括先秦儒家、《春秋》、《韩非子》以及汉魏六朝小说。其中,武大的徐颖同学的《汉魏六朝审美观念与笔记小说中的动物世界》的报告,议题有趣,引发了参会师生的广泛热烈的讨论。第二分会场(309教室)的讨论则相对地集中在西哲方面。来自复旦、政大、武大与中大的博士生们所报告的分别讨论了胡塞尔、谢林、布尔特曼与伽达默尔的解释学以及阿甘本与本雅明。
        主办方台湾政治大学非常有创意地将会议的闭幕式举办为自助餐。同开幕式一样,政大的林系主任做了简洁高效的发言,来自其余四校的博士生各派一代表进行了简短的致辞。在自助餐会的形式下,各个学校的师生们很容易地打破了学校之间的隔阂、甚至很容易地突破了师生之间的鸿沟,彼此相互交流、畅所欲言,各校的博士们都深感获益良多。
        本届“南北五校哲学博士生论坛”的会议期间所提交的全部三十一篇论文都已经合集编辑成为同名会议文集。“南北哲学博士论坛”如今已经成为了哲学教授以及博士生之间稳定的校际学术交流平台,吸引了广大的师生踊跃参与。大家都已经开始期待明年由中山大学哲学系主办的第六届“南北五校博士论坛”了。

                                                     (北京大学哲学系 施璇)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