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报道

衣俊卿教授主讲“哲学与当代中国”系列讲座:中西文化模式与国家文化软实力

4月18日晚,哲学系1982届毕业生、中共中央编译局局长衣俊卿教授应北京大学哲学系邀请,在第二教学楼425室为全校师生作了题为“中西文化模式与国家文化软实力”的讲座,并进行了热烈而深入的互动与交流。此次讲座是哲学系百年系庆“哲学与当代中国”系列讲座之一。党委书记尚新建教授主持讲座,哲学系主任王博教授,哲学系王东教授、丰子义教授、聂锦芳教授、仰海峰教授等出席。

衣俊卿教授既是我们党理论战线的优秀领导干部,同时也是我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界的知名学者,长期以来始终关注我国的文化建设问题,并展开了卓有成效的研究,曾经出版过《文化哲学》、《现代化与文化阻滞力》等十余部专著和大量学术论文。

衣教授在讲座中介绍了中共中央十七届六中全会有关文化建设的重要论述,指出,当前我国文化建设的核心和难点是国家文化软实力问题。围绕国家文化软实力问题,衣教授在讲座现场纵论中西方文化模式的历史演进与各自特征,以生动丰富的案例、清晰流畅的语言为在场师生深入浅出地阐述了他对提升我国文化软实力的深刻思考。 衣俊卿教授讲话 衣教授首先回顾了中西方文化模式的各自演进路径和形成过程。他指出,西方文化模式以理性文化为特征,而中国文化模式以经验文化为特征。西方理性文化模式发源自古希腊时期,崇尚理性,认为世界是理性结构,人是理性的存在,因而人可以用理性的方式把握世界,同时人的行为和社会政治组织也应当按照理性来加以设计。中国经验文化模式的历史根基在于自在自发的日常生活图式,是乡土社会在农业文明时代的文化模式,强调“家庭本位”,对自在的经验文化不断加以认同和强化。 随后,衣教授对中西文化模式加以比较,指出了中西方文化模式各自的积极作用和消极后果。他指出,西方理性文化模式的特征可以归结为理性与技术的进步与背反,而中国经验文化模式的优势在于高度的文化凝聚力、延续的稳定性和包容力,同时也存在着拒斥变革、压抑个性、模仿守旧和缺乏进取的弊端。衣俊卿局长以教育和法治为例,生动地揭示了中西方不同文化模式的深刻差异。 衣教授认为,当前我国正处于西方理性文化模式和中国经验文化模式相互激荡的重要机遇期,一方面全球化、市场化和信息化等发展趋势使我国经验文化模式开始转型,理性文化模式正在催生;另一方面由于我国经验文化模式的顽固性,即使在社会转型期也难免会出现传统经验文化的复活与反弹现象。对此,衣教授认为,要提升我国文化软实力,必须同时处理好“硬实力”与“软实力”的关系、传承与创新的关系和宏观倡导与微观践行的关系。他特别强调,当前的文化软实力建设,重在微观践行。 最后,衣俊卿教授深情地说道,“十三亿现代中国人,在自己的生活和实践中,演绎了无数感人的‘中国故事’,展示了无穷的文化创造力和智慧。如果每一部电影和电视剧,每一个电视节目和文化艺术创造都能润物无声地彰显中国的优秀文化和核心价值;如果每一个企业、每一项国际合作、每一次文化交流都能具体真实地展示出中国的优秀形象,那么世界将会真切地感受到现代中国文化的魅力和力量。”这段话打动了在场聆听讲座的所有师生,大家对衣俊卿教授的精彩讲座报以热烈的掌声,此次讲座获得圆满成功。 “哲学与当代中国”系列讲座是北京大学哲学系于2012年百年系庆之际设立的一项高端学术讲坛,得到了哲学系师生和各界人士的广泛关注和大力支持。这一系列讲座依托哲学系深厚的学术积累,面向当代中国的时代命题,弘扬北京大学的爱国传统,彰显哲学人的社会责任和担当。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