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庆讲座

【系庆·综述】“宗教学名家”系列讲座——李建欣:改革开放40年来的中国宗教学研究

 

李建欣老师.jpeg

主讲人:李建欣研究员

WechatIMG384.jpeg

主持人:李四龙教授

2022年11月11日周五晚7点,北京大学哲学系宗教学系“宗教学名家”系列讲座第十讲顺利举办。本次讲座题目为“改革开放四十年来的中国宗教学研究”,由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李建欣研究员主讲,北京大学哲学系、宗教学系李四龙教授主持。

截屏2022-11-11 19.08.22.png

线上会议室截图

 讲座伊始,李建欣研究员对北京大学哲学系建系110周年、宗教学专业恢复本科招生40周年表示祝贺,指出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与北京大学宗教学专业之间有着深厚的学术渊源与密切的学术联系。接着,李建欣研究员从“宗教学研究的对象—宗教是一个复杂而多元的社会历史现象”、“现代中国宗教学奠基:20世纪20、30年代”、“当代中国宗教学的初创:1949-1966年”、“当代中国宗教学的凋零时期:1966-1978年”、“当代中国宗教学的恢复与重建:1978-20世纪90年代”、“新时代的中国宗教学”这六个方面展开对讲座主题内容的阐发。

 李建欣研究员首先介绍了美国著名宗教学家尼尼安·斯马特(Ninian Smart)在《世界宗教》“导论”中提出的宗教研究七个向度(seven-dimensional),即实践和仪式(The Practical and Ritual Dimension)、体验和情感(The Experiential and Emotional Dimension)、叙事或神话(The Narrative or Mythic Dimension)、教义和哲学(The Doctrinal and Philosophical Dimension)、伦理和法律(The Ethical and Legal Dimension)、社会和制度(The Social and Institutional Dimension)以及物质(The Material Dimension),以此揭示宗教这一社会现象的多面性与复杂性。李建欣研究员指出,这七个向度中第一至四更多地阐明了宗教的超自然性(transcendence)、神圣性(sacredness)与终极性(ultimacy),体现了宗教的非世俗性;第五至七则更多地侧重从社会、政治、物质方面来看待宗教,强调了宗教的世俗性。

李建欣研究员,讲座中.png

主讲人:李建欣研究员

 在此观察方法的基础上,李建欣研究员展开对中国宗教学40年发展的深入分析。现代中国宗教学奠基于20世纪20、30年代,以陈垣、汤用彤、胡适、陈寅恪等学者为代表,研究方法以历史学、哲学为重点。这一时期的宗教学术研究已经具备现代学术所要求的客观性(立场),充分运用现代人文、社会科学的研究方法与工具。现代中国宗教学初创于1949-1966年代。这一时期马克思主义成为学术研究的指导思想,真正在学科意义上宗教学的创建以1964年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学部创设世界宗教研究所为标志。李建欣研究员对世界宗教研究所建立的历史背景进行了详细介绍,指出这与毛泽东主席当时对“加强国际问题研究”的指示密切相关,以北京大学为代表的高校(1964年3-4月间北京大学党委撰写了《关于筹建世界三大宗教的研究机构问题的请示报告》)及以中国科学院为代表的研究机构(1964年中国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成立)都对此做出积极响应,现代科学意义上的宗教学研究和宗教学学科建设遂正式跨入新中国的学术殿堂。

 李建欣研究员指出,接下来的1966-1978年是当代中国宗教学的凋零时期。文革期间的中国科学院哲学学部成为重灾区,隶属于其中的世界宗教研究所未能幸免。峰回路转,1978年-20世纪90年代是当代中国宗教学的恢复与重建时期。1978年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建立,“世界宗教研究系”在全国首次招收宗教研究专业的研究生,此即中国系统培养现代宗教学人才之肇端。1979年全国宗教学研究规划会议”之后,宗教学成为单列的规划学科,首次成立了中国宗教学学会,陆续召开了一系列地区性的规划会议,极大地推进了宗教研究。1995年北京大学建立宗教学系,开高校宗教学术研究之先河。21世纪以来,中国宗教学亦走进新时代。世情、国情、宗教情况发生了很大变化,党和政府对宗教问题的特殊复杂性有深刻的把握和认识,与前所述的宗教学家斯马特对宗教的理解不谋而合。

 最后,李建欣研究员强调,在中国宗教学未来的发展中,一方面应一如既往地重视宗教人文科学,另一方面要更加重视宗教社会科学的开拓与发展。宗教人文科学与宗教社会科学对于中国宗教学来说,如车之两翼、鸟之双翅,缺一不可。相信新时代的我国宗教学将进入良性发展的轨道,为构建中国特色的哲学社会科学乃至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做出新贡献。

李四龙教授,讲座中.png

主持人:李四龙教授

 主持人李四龙教授肯定李建欣研究员近年来对中国宗教学”学科建设的研究推进,并从三个方面总结了李建欣研究员的讲座内容。首先指出从斯马特的视角切入对宗教的认知便于初学者了解宗教学的学科背景;其次强调中国宗教学发展的五个阶段与国家发展的不同阶段密切相关,不论是对1963年主席批示来龙去脉的细致讲解、1979年昆明会议之里程碑意义的阐明,还是对新世纪以来几次全国宗教会议精神的领会都体现了这一点;再次表明以北京大学为代表的高校宗教学系的成立可见宗教学学科已纳入到国家学科体系中去,近年来国家层面对宗教学学科的重视程度和扶持力度是前所未有的,宗教学者应以学术研究回应现实问题,理解宗教学者在当代中国的使命与责任,帮助年轻朋友理解这一学科,培养后备人才。随后,听众就宗教的定义、如何学习作为“社会科学”的宗教学、省级层面的宗教学研习措施、研究宗教的现实意义、如何进行宗教学思想和历史的学习、宗教语言的学术价值、中国宗教学的建构和现实问题研究等问题就教于李建欣研究员,累计2.5万人次在线收看了讲座直播。本次讲座在听众热烈的交流互动中顺利结束。

 

撰稿:王希佳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