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庆讲座

【系庆·综述】第90次马哲论坛——马天俊教授:马克思恩格斯的中国隐喻

 

202211131900-2100,北京大学哲学系110周年系庆系列讲座暨第90次马哲论坛在腾讯会议上如期举办。本次论坛主题为“马克思恩格斯的中国隐喻”,主讲人为中山大学哲学系暨中山大学马哲所的马天俊教授。马克思主义哲学教研室老师、博士后、博士及硕士研究生参加了本次论坛。论坛由北京大学哲学系杨学功教授主持。在讲座开始前,马天俊教授感谢北大哲学系长期以来对中山大学哲学系的支持,并对于北大哲学系建系110周年表达了热烈的祝贺。

在讲座伊始,马天俊教授指出马克思恩格斯以中国为主题有诸多论述,素为学界所重视。一方面,是其自觉论断的方面,另一方面便是以中国为隐喻,这时中国作为资源或前见发挥作用,具有特定的内容和意义,意味着对中国的某种把握和认定。马天俊教授表示讲座将从后一方面出发,来考察马克思恩格斯思想所显示的中国观,并从修辞学视角这一显示的方面并加以分析。

接下来,马天俊教授以1853年马克思在《中国革命和欧洲革命》中对中国的论述为例,将处于隔绝状态中的中国与英国的接触比作木乃伊接触新鲜空气,通过三段论式的类比论证来说明旧中国无法自我保存,因而必然解体的趋势。这种类比常见于我们日常生活中的自然语言,在类比中,只是某些部分被抽象出来加以利用,在对旧中国的木乃伊式的隐喻中,马克思选取了木乃伊的特定属性来为其论述的主题服务。在这一压缩过程中,原先的类比就成了隐喻,即“旧中国这具木乃伊”。那么如何理解隐喻中的具体内容?马天俊教授认为,首先要联系上下文,结合具体语境进行理解;其次,要进行反思性地阅读,类比双方会进行相互的阐发,从本体和喻体两方面可以引申出相互联系的两个命题。

在简要介绍自己研究的问题意识后,马天俊教授以五段材料为例,详细介绍了自己的研究成果。1847年,恩格斯在伦敦德意志工人教育协会的演讲中,先论述了旧中国在长期历史过程中所处的静止状态,以及之后由于英国的介入而被迫卷入到文明进程中,接着恩格斯便将奥地利比作“欧洲的中国”,其内部制度并没有被法国革命和外界战争所动摇,现在却向蒸汽力让步了,表明了社会生产方式的变革在历史进程中的必然性。马天俊教授还以1819年通过的《卡尔斯巴德决议》为例,指出当时奥地利等国进一步严格了对大学和新闻界等领域的审查,制订了反对革命活动和自由民主人士的一系列规定,这一决议反映了19世纪欧洲各封建国家对思想言论的严格管制。接着,马天俊教授分析了这一隐喻所显示出来的两个命题,“中国是个一直抗拒任何发展和历史运动的国家”以及“奥地利是个一直抗拒任何发展和历史运动的国家”,但无论是中国还是奥地利。在遇到现代生产方式时,其社会还是发生了变化。

其次,马天俊教授以《共产党宣言》中的相关论述为例,马克思指出了资产阶级和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先进性及其对世界历史的塑造作用,并以中国的“万里长城”隐喻处于封闭落后状态中的国家与民族,这一“中国墙”的隐喻讽刺了野蛮人的仇外自闭状态。马天俊教授还以马克思在《大纲》中对三种社会形态的经典论述为例,指出马克思对第一种社会状态与第二种社会状态的描述形成了强烈对比,前者代表了狭小性和孤立性,后者体现了普遍性和全面性。而在1850年马克思恩格斯的时评中,其同样将处于封闭状态中的旧中国比作“万里长城”。

接下来,马天俊教授选取了1853年马克思在《中国革命和欧洲革命》中的相关论述,指出马克思先摘录了皇帝命令各省都抚减轻税负的材料,并借此将1853年面临太平天国起义的中国与1848年面临欧洲革命的奥地利类比,表现了两者历史处境的相似性,马克思将奥地利比作“日耳曼人的中国”。马天俊教授还以1851年恩格斯在《德国的革命和反革命》中对奥地利的论述为例,指出恩格斯同样将奥地利与中国类比,以讽刺前者的封闭落后。

此外,马克思在1867年《资本论》中,提到“当世界其他地方好像静止的时候,中国和桌子开始跳起舞来,以激励别人。”马天俊教授还原了此处文本的历史语境:在1840年代,欧洲革命被镇压,各国普遍进入静止的历史状态,开始出现降神术等唯灵论式的迷信产物,以释放压抑的社会情绪。此处的“桌子跳舞”即是对此社会现象的隐喻。与此同时,1850年代中国也开始出现太平天国起义,陷入了动荡状态,与欧洲的桌子跳舞类似,马克思指出两者本质上都是上层建筑领域的表面变化,而非经济基础的本质变革,中国和桌子跳舞的隐喻便是讽刺这些迷惑性的历史现象。在1862年的中国记事中,同样存在中国和桌子的类比,表明太平天国运动并没有给中国带了质性变化。在最后一段材料中,马天俊教授以1893年恩格斯的《欧洲能否裁军》为例,指出恩格斯在分析欧洲各国面临的社会形势时,将俄国比作“欧洲的中国”,将中国的某些方面抽象出来用以刻画俄国,以讽刺俄国为欧洲一切国家中最停滞不前的国家。

最后,马天俊教授总结了上述五段材料中的中国隐喻,通过分析各段材料中马克思恩格斯选取的旧中国的特征,马克思恩格斯向我们展示了必将为先进的社会生产方式所改变的旧中国、野蛮仇外的旧中国、在政治上积极反动却徒增苦难的旧中国、在历史进程中陷入动乱与停滞状态的旧中国。马天俊教授认为马克思恩格斯从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出发,在其关于中国的诸多隐喻中显现了他们所理解的中国,这对更加全面丰富地理解中国问题有深刻教益。

主持人杨学功教授认为,马天俊教授从五条材料出发,从修辞学的视角展现了马克思恩格斯的中国隐喻,很有启发,并表示完全赞同马天俊教授的观点。马克思恩格斯有两种谈论中国的方式,一种是直接以中国为对象进行针对性地论述,一种是以中国为隐喻,以其他国家为对象进行侧面的论述。马天俊教授从后一种方式出发,将马恩笔下的中国特征从文本中剥离出来,阐释清晰,独具慧眼。其次,马天俊教授展现了马哲研究的独特方法,无论是对修辞学还是对真理问题的研究,都显示出其非同一般的思维方式和研究进路。最后,马天俊教授的讲座再次表明了唯物史观的两个基本命题:首先,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其次,以普遍交往为基础的世界历史进程不可逆转。

丰子义教授认为马天俊教授的讲座主题新颖,令人耳目一新,以独特的研究视角提出了马哲研究的新问题、新观点。马天俊教授以中国问题为切入点,丰富了研究中国问题的学术资源,推进了马哲学界对中国问题的研究。仰海峰教授认为马天俊教授本次讲座无论是研究角度、研究问题还是论述方式,都十分新颖,体现了马天俊教授研究的丰富性和多样性。张梧老师认为,本次讲座一方面展现了马天俊教授“钩沉稽古,发微抉隐”的治学风格,另一方面也为学界带来了文本研究的新维度,更加真实地呈现了马克思恩格斯的中国观。

2022年是北京大学哲学系110周年系庆。自1912年成立北大哲学门以来,北大哲学门素有传播研究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光荣传统,先后涌现了冯定、黄枬森等学术大师。马哲论坛是北大马哲学科的学术品牌活动。作为关注前沿问题、促进学术交流的讨论平台,马哲论坛目前已经累计举办90次。此次马哲论坛为迎接北京大学哲学系110周年系庆,在9-11月之间拟邀请国内知名学者,将连续举办10次线上讲座,敬请各位学界同仁关注。

 

 

供稿½牛牧晨

审稿½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