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庆讲座

【系庆·综述】第91次马哲论坛——李佃来教授:马克思对现代性的重建与中国式现代化的展开

 

2022年11月20日19:00-21:00,北京大学哲学系110周年系庆系列讲座暨第91次马哲论坛在腾讯会议上如期举办。本次论坛主题为“马克思对现代性的重建与中国式现代化的展开”,主讲人为武汉大学哲学学院院长、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李佃来教授。马克思主义哲学教研室老师、博士后、博士及硕士研究生参加了本次论坛。本期论坛由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文献研究中心主任、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史学会副会长兼秘书长聂锦芳教授主持。在讲座开始前,聂锦芳教授介绍了李佃来教授的学术成就,向李佃来教授表示了热烈欢迎和诚挚感谢。李佃来教授则感谢北大哲学系长期以来对武大哲学学院的支持,并对于北大哲学系110周年庆祝大会的成功举办表达了热烈的祝贺。

首先,李佃来教授提出讲座的问题意识和核心主题。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立党立国、兴党兴国的根本指导思想,作为指导思想的马克思主义是如何面对和把握现代化的?现代化的哲学表达是现代性。马克思主义对现代性的把握方式,也就代表了其对现代化的把握方式。

正如哈贝马斯将现代性的基本原则概括为主体性的原则,李教授提出,西方近现代社会的主体性原则的出场,标志着西方现代性的出场,从而也标志着西方现代化的出场。

其次,李佃来教授从以下三重逻辑,分析了马克思对以资本主义制度为载体的现代性的批判,进而展现了马克思重构现代性的更优方案。

在西方自由主义和资本主义的载体上,主体性的表现形式是个体性,而在个体性中,包含了人和人的对立以及社会等级分化的逻辑。李佃来教授以洛克的权利和自由的思想为出发点来分析这个问题。在他看来,洛克讲的权利和自由,是主体性在实践哲学层面上的体现形式。而这个权利和自由,实质上强调的是独立个体乃至原子式个体的利益,这也是市民社会成员的特殊性利益。黑格尔在《法哲学原理》中,站在国家和普遍伦理的至高点上,检视和批判了市民社会中个体权利所代表的特殊性原则。在《论犹太人问题》以及《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中,马克思对市民社会中唯利是图的个体性原则进行了深刻批判。不仅如此,马克思还在这个批判的基础上,深刻揭示了随着私人对社会财富的占有而形成的社会等级关系。马克思对主体性的第一个批判,最终指向了以资本对立为本质的社会关系。

在资本主义的载体上,主体性不仅包含了人和人相对立的逻辑,而且也包含了人和物相对立的逻辑。人与物的对立,实质上是物对人的奴役。李佃来教授同样以洛克为逻辑和历史起点来对这个问题进行了分析。洛克的财产权理论,构成了西方人建立自己的主体性的重要前提,这意味着作为主体的人要通过财产和财富这种“物”来得到确证和承认。马克思对这个情况作出了深刻批判,将这个情况指认为“以物的依赖性为基础的人的独立性”,认为与古代社会相比,在现代世界,生产表现为人的目的,而财富表现为生产的目的。马克思所描绘的未来共产社会不应当是以物为本的,而是以人为本的,其最终价值诉求,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第三,在资本主义的载体上,主体性往往意味着主客二元对立的模式,因为主体的直接对立面,就是作为非主体的客体。主客二元对立不仅体现在认识层面,也体现在行动上。从行动上看,主客二元对立的逻辑后果,就是主体对客观的征服。从这一点来看,在资本主义的载体上,与主体性的确立相伴随的,是资本对外扩张的逻辑。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描述世界历史运动时,揭示和批判了这个逻辑。

在李佃来教授看来,马克思对主体性的三重批判,也就是对以资本主义制度为载体的现代性的三重批判。这三重批判并不表明马克思在理论上消解了现代性,而是意味着他要以一种新的方式重新理解和建构现代性。

基于以上理论铺垫,李佃来教授接着从实践维度深刻阐释中国式现代化的概念。首先,从普遍性及特殊性的关系理解西方现代性与中国式现代化的关系。一方面,要承认现代性具有普遍性;另一方面,现代性的普遍性要通过特殊性而实现。落脚中国式现代化,便是既有普遍性又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化。其次,李教授结合党的二十大报告内容,阐释中国式现代化的五重规定性。第一,中国式现代化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在人口众多的大国实现现代化,是具有众多矛盾点且较为复杂的过程。第二,中国式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要建设一个共同富裕的社会,必须要解决人们的财富收入分配及占有不均衡的现象。与以共同富裕为根本逻辑的中国式现代化形成鲜明对比,西方社会以资本主义制度为载体的主体性和现代性,最终造成的是人和人之间的对立与社会的等级分化。第三,中国式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一方面,从物的逻辑层面,马克思肯定一般生产力的发展和资本主义创造的物质文明成就。另一方面,从人的存在层面,通过将资本主义造成的物对人的奴役推上被告席,马克思提出以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为目标的未来社会图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中国式现代化将物和人的逻辑都置于重要地位,是以人为本的现代化的根本逻辑突显。第四,中国式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针对西方资本主义主客体的二元对立的内在逻辑,在以资本和利润为最终目标的社会中,人和自然的对抗及矛盾是难以消解的。中国式现代化强调要解决好生态问题,处理好人和自然的和谐共生的关系。第五,中国式现代化是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现代化的这一规定性,彰显的是与资本对外扩张的逻辑完全不同的理念。

主持人聂锦芳教授认为,李佃来教授清晰地展开了有关马克思重建现代性及中国式现代化的论证,视野宽阔,逻辑清晰,讨论了西方现代性追溯到主体性而导致对物性的追寻,指出马克思是以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为目的展开对主体性新的建构。北京大学博雅讲席教授、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中心主任丰子义教授认为,李佃来教授的讲座内容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与现实意义,在理论层面,从三条线索即人与人的对立、人与物的对立、主客体的对立探讨现代性;在实践层面,论述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有关中国式现代化的五个特征,内容充实且具有较强的现实指导性,引人深思。杨学功教授认为,李佃来教授的报告主题鲜明,围绕学术界研究的热点问题,对现代性进行全面的批判性分析,以清晰的论证逻辑得出马克思以更优的方式重构现代性的结论。同时结合中国实际,深刻论证了中国式现代化的五个规定性,并指出中国式现代化必然是一条正在探索中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相统一的崭新道路,具有重要的实践价值。张梧老师认为,李佃来教授对中国式现代化的解读具有学理深度,西方现代性是未完成的现代性,在此意义上,中国式现代化是对西方现代性的推进与扬弃。各位教授对李佃来教授的精彩讲座表示诚挚感谢和真切敬佩。讲座在800多位听众热烈的留言互动中圆满结束。

2022年是北京大学哲学系110周年系庆。自1912年成立北大哲学门以来,北大哲学门素有传播研究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光荣传统,先后涌现了冯定、黄枬森等学术大师。马哲论坛是北大马哲学科的学术品牌活动。作为关注前沿问题、促进学术交流的讨论平台,马哲论坛目前已经累计举办91次。此次马哲论坛为迎接北京大学哲学系110周年系庆,在9-11月之间拟邀请国内知名学者,将连续举办11次线上讲座,敬请各位学界同仁关注。

 

供稿½屈文鑫

审稿½杨学功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