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报道

“认知、语言与意识”高端论坛会议综述

 

2023年4月1-2日,北京大学外国哲学研究所、北京大学哲学系联合浙江大学哲学学院暨外国哲学研究所举办的“认知、语言与意识”高端论坛于浙江杭州成功召开。此次论坛邀请了来自各高校的知名教授和青年学者开展相关领域的主题报告。

本次论坛开幕式由北京大学哲学系、外国哲学研究所所长韩水法教授,浙江大学哲学学院王俊教授主持并致辞。他们指出,认知、语言和意识的探究紧密关联,它们既是哲学的基础性问题,也是当代哲学的最前沿,更是中国哲学研究进入世界前沿领域的必由之路。北京大学外国哲学研究所依据既定的长期目标和现有力量,将“认知、语言和意识”设定为十四五总体规划的主题。浙江大学哲学学院暨外国哲学研究所是北京大学外国哲学研究所、北京大学哲学系的长期合作伙伴,该学院多位学者作为顾问或兼职研究员为该项目提供支持。

第一场学术报告的主题为“西方哲学中的自我与主体性”,浙江大学哲学学院倪梁康教授主持。北京大学韩林合教授作为项目主持人率先发言,并以《康德论“我在思维”与“我存在”之关系》为题展开讨论。他在报告中指出,“我在思维”与“我存在”这两个命题的关系可以从三种不同的意义来理解,其中“我在思维”包含着或者确定或者不确定的知觉或经验。韩林合教授的相关思考依托于《纯粹理性批判》(新版)的翻译工作,是从分析哲学进路解读康德的成功尝试。北京大学哲学系刘哲副教授展开了题为《现象学与形而上学:早期梅洛-庞蒂的先验概念》的报告,通过审理早期梅洛-庞蒂的先验概念,思考世界之实在性在多大程度上可以成为意向性关系的构成条件。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的佘瑞丹研究员以《笛卡尔与行动问题》为题展开讨论,尝试在与当代行动哲学的对话视角下,重新考量笛卡尔在“人”的系统性研究中所呈现出来的对行动问题的洞见,尤其是其异于所谓的赖尔“官方版本的理论”所刻画的行动图景。清华大学哲学系王路教授、北京大学哲学系系主任仰海峰教授、南京大学哲学系王恒教授、北京大学哲学系李麒麟副教授进行了精彩点评。

第二场学术报告的主题为“社会意识的认知基础和语言表征”,由《学术月刊》杂志社副总编辑盛丹艳主持。中国政法大学人文学院文兵教授作为项目人主持发言,并作报告《马克思恩格斯文本中的法与法律》,辨析了Recht与Gesetz在马克思和恩格斯原始文本及英译本中的用法,及其背后深厚的思想史意义。浙江大学哲学学院倪梁康教授的报告《“纯意识”研究及其“困难问题”与“容易问题”》不仅关涉现象学,同时借鉴了当代心灵哲学、脑科学的方法论资源,澄清了“纯意识”的“困难问题”与“容易问题”的问题指涉,帮助人们把握意识活动的发生规律与结构。来自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的李科林副教授以《法国哲学的“前理论”状态》为题展开讨论,她指出面对破碎的现代性图景,以及理论内部丢失的思想基础和包容力,“前理论”作为策略,或许能够帮助人们探索哲学与现实的新的可能性。来自浙江大学哲学学院的李忠伟研究员报告题为《意向的缘起:具身化、语言与社会性》,聚焦于维果茨基-托马赛洛的文化历史理论,讨论了意向性的生成如何有赖于人作为具身生物、有赖于人的语言能力发展,以及人的社会性。商务印书馆的陈小文总编辑、北京大学刘哲教授、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中国社科网李秀伟编辑从自身专业出发,对报告作出了精彩点评。

第三场学术报告主题为“古典汉语意识思想与现代意识理论构建”,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周丹研究员主持,北京大学哲学系韩水法教授作为项目主持人发言。浙江大学哲学学院的何欢欢教授以《义理名相之“我”见》为题展开讨论,以佛教哲学中的核心概念“无我”为例,在汉语哲学的视域下探讨义理与名相之间的关系、考察“无我”从“汉译”到“汉化”的词汇变迁与思想演进,从中管窥外来语词的传播、发展、融入并最终融入汉语哲学的路径或模式。来自中山大学哲学系(珠海)的陈建洪教授就《<论语>中的“方”字》作报告,他指出“方”字常见的解释有地方和场所、礼法和常理等,而最被忽视的且重要的义项是邦方。浙江大学王俊教授、北京大学程乐松教授、复旦大学白彤东教授和商务印书馆陈小文总编辑给予了精彩点评和讨论。

第四场学术报告主题为“认知中的情感与理性”,由复旦大学哲学学院白彤东教授主持,北京大学助理教授南星代表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谢地坤教授作项目主持发言。湖南大学岳麓书院丁三东教授的报告题为《智能种种——智能的演化与人类的未来》,他总结了三种智能类型(预置程序、机器学习、语言生成),并指出语言带来了“第三种智能”的出现,打开了未来的时间维度,并且展示出一种通用性特征。同济大学人文学院助理教授贺磊以《康德的意志概念与道德哲学的奠基》为题展开报告,他论证,意志与意决的概念区分共同构成了实践自我对自身道德能力的阐释,经由理性的实践运用而可能的实践自我理解,作为理论之外的一个截然不同的“视角”展现了人类理性的自由。复旦大学马克思主义研究院青年副研究员陆心宇的报告题为《克尔凯郭尔与道德心理学》,他指出克尔凯郭尔的心理学强调审美实验,与当代心理学有着显著差异,展现了多重论域。北京大学韩林合教授、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李科林副教授作为评议人对报告进行点评并提出了一些深刻的问题。

第五场学术报告主题为“当代认知哲学基础理论问题研究”,由商务印书馆陈小文总编辑主持。北京大学哲学系周程教授作为项目主持人发言,他表示项目启动非常顺利,已有不少高规格成果,感谢各高校青年学者的参与。北京大学助理教授陆俏颖首先报告,她的题目为《个体性与主体经验——认知的演化进路初探》,探究了认知的人类起始进路和生物起始进路,从生物个体性的讨论入手,论证主体经验的丰富程度与生物个体性程度成正比。Sebastian Sunday报告了关于“Intuitive Skill”的认知心理学研究,他指出直觉技能是一种高阶的运用直觉的能力,避免可疑的、不正确的直觉判断,凭借直觉达到正确结果。北京师范大学讲师展翼文的报告题为《证成与问题敏感性》,通常的对证成的分析以知识为起点,而他尝试将“问题敏感性”置于该图景,并指明了这一概念广泛的应用场景。北京大学助理教授王昱洲展开了题为《我们为什么应当遵从道德专家的建议——一个基于理性的论证》的报告,他反驳了道德遵从的悲观主义者,并论证存在一种更强的、基于理性要求,使得对道德专家的遵从成为不仅是被允许的,而且在理性上必要的行为。山西大学哲学社会学学院梅剑华教授、浙江大学哲学学院楼巍、上海交通大学人文学院赵新侃作为评议人参与讨论。

闭幕式由浙江大学哲学学院何欢欢教授主持,北京大学哲学系主任程乐松教授、南京大学哲学系主任王恒教授、中山大学哲学系(珠海)主任陈建洪教授致辞。他们表示,本次论坛不仅有来自外国哲学领域的著名教授和青年学者参加,也有中国哲学领域的学者参与。北京大学外国哲学研究所开展的几个重大研究项目为全国的相关学术共同体提供了难得的合作研究机会,希望项目参加者共同努力、互相支持,高标准、高质量地完成项目研究。

 

 

(赵星宇供稿)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