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报道

讲座综述 | 何为“现在”?何时为“现在”?(What is Now? What Time is Now?)



DSC00740rs2

202358日周一晚7时,北京大学外国哲学研究所Anglophone Beijing Colloquium(ABC)系列哲学研讨会第二次会议成功举办。会议邀请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副教授刘畅主讲,首都师范大学Ivan Ivanov主持,来自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清华大学、山西大学、中国科学院哲学研究所、中国人民大学等多所院校机构的近二十位学界同仁齐聚一堂,开展研讨。

DSC00621rs

DSC00607rs

ABC系列哲学研讨会面向以英语为工作语言的在京哲学学者,在Sebastian SundayIvan Ivanov和蒋运鹏的提议下创立,目前由北京大学外国哲学研究所承办,旨在为北京各院校系所的英语哲学学者搭建分享、交流、联络的平台,共促学术探讨,增强学界联系。

DSC00630rs

DSC00636rs

本次会议的主题是《何为“现在”?何时为“现在”?》(What is Now? What Time is Now?)。主讲人刘畅老师就三类有关“现在”的流行观点展开了讨论——(1)现在是一个无时长的时间点;(2)现在的内容总是发生于现在的事件;(3)何时为现在,由时间本身的流动决定——并对此一一提出了批评。首先,既有作为时间点的现在,也有作为时间段的现在。时间点和时间段存在显著的逻辑差异,而不只在于时间度量精度的不同。时间点不等于人类所能察知的最小时间原子。瞬间和过程的逻辑差异源于不同类型的事件自带不同类型的时间尺度。这是存在论层次的差异,而并非人类的“时间幻觉”。第二,现在的内容并非总是事件。事件发生在某个瞬间,或发生在某个过程中。但存在于现在的某种状态既非事件,也不以或瞬间或过程的方式发生。过程和状态虽然都持存(persist)于某个时间段中,但持存的方式有所不同。过程中的事物以接续(perdure)的方式持存,状态中的事物以持续(endure)的方式持存。过程的持存,在于构成过程的变化还有待发生;相关的变化结束了,过程本身也就结束了。状态的持存,则在于没有相关的变化发生,在于无事发生。就此而言,状态又和瞬间更为相似。在足够宏观的时间维度上,状态都可以视作瞬间。第三,把世界视作一个变化不息的过程,把现在视作标记变化的最小单元,这是我们理解物理学现象的典型模式。所有类型的时间模式的确都可以借助同时性关系翻译为物理学的时间模式,但这类翻译在存在论上可能是有所遗失的。归根结底,“时间”是个纯形式性的概念,而并不指称某个或流动或静止的实体。何为现在,何时为现在,只有参照存在于现在的事物,才可能展开有意义的考察——而事物存在的样式不是唯一的,更不单单作为物理学考察的对象存在。

DSC00653rs

DSC00663rs

随后,与会学者围绕讲座内容进一步讨论。中国科学院的Russell Meyer就讲座中提及的针对瞬时理解的批评提出不同意见,认为批评相对性并不见得就要主张自然科学至上主义乃至物理学至上主义。北京大学的黄笛就讲座对“现在”所作的不同层面的界定提出疑问,希望能明确不同层面的现在相互之间如何关联,以及借助“同时”来界定现在应如何避免循环论证。北京师范大学的展翼文就持续与接续的适用范畴提出疑问,希望澄清在何种意义上,本用于讨论实体持存方式的持续与接续可借用以讨论状态与过程。中国科学院的吴东颖就讲座所关注的有关“现在”的表达提出疑问,认为语言层面的现在和形而上学层面的现在需要不同的处理方式,当前的思路可能只能解决语言层面的现在问题。中国科学院的梶本尚敏继而引入麦克塔格特的时间理论,希望澄清如何能在不借助时间流逝的条件下确立“现在”。北京师范大学的代海强亦就讲座的现在观提出挑战意见,认为相关语词的意义多样并不意味着不能设立一种基本的“现在”,多样的现在表达可能只是隐喻,如此,讲座的看法和讲座所反驳的看法将互不拒斥。主讲人刘畅老师对上述讨论一一做了回应。此外,来自北京大学的王昱洲、Caterina Baldini、Sebastian Sunday,来自清华大学的周炼,来自山西大学的梅剑华,来自中国科学院大学的司祝平、张晏梁、赵思琪等多位同仁,亦出席参加研讨。

DSC00678rs

DSC00727rs

ABC系列研讨会第三次会议,亦是23年春季学期最后一次会议,将于6月12日举行。会议主讲内容将在北京大学哲学系宗教学系微信视频号平台进行全程直播,同时通过北京大学外国哲学研究所B站官方账号https://space.bilibili.com/342002870提供录播。未来,在北京大学外国哲学研究所的支持下,ABC还将创立特别研究小组,策划包括研讨会在内的更多活动,并在北京的多所哲学院校机构之间轮转举办。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