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辛先生纪念专区

江海滨悼念杨辛先生

 

 

1我意春朝似秋高
——送别杨辛先生
2辛苦遭逢起一经
文/江海滨
时值女神节祝福洋溢的氛境里,突然见到北京大学哲学系发布讣告:中国共产党党员,我国著名哲学家、美学家、书法家,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美学教研室原主任杨辛同志因病医治无效,于2024年3月7日23时18分在海南逝世,享年102岁。讣告说,遵照家属意愿,杨辛先生丧事一切从简,不举行遗体告别仪式。北京大学哲学系称:“杨辛教授的逝世,不仅是北京大学的重大损失,也是中国哲学界、中国美学界的重大损失。”
缘于同杨辛教授一起应北大教授、中国楹联学会副会长谷向阳邀约,参加由其担任艺术总监的《奥运英雄赞》专辑,杨辛教授书写的是祝贺王旭的嵌名联“王者英名传四海,旭阳灿烂耀千秋。”我书写的是祝福陈中的嵌名联“陈年往事成追忆,砥柱中流未动摇。”便也记住了杨先生是北大的一位美学哲学教授和书家,故而如今辞世也就多了一些关切与惦念。
杨辛,1922年6月出生于四川巴县今重庆市巴南区。12岁父母双亡,无奈四处漂泊寄宿为家,小学毕业去职校读会计,16岁进入民生轮船公司,幸得科长推荐和好心人资助进入南开中学求学。彼时抗日战争期间,目睹了国家残破、人民悲惨的杨辛,决定慷慨从戎,以身许国,毅然报名参加远征军,远赴印度缅甸。抗日胜利回国途中,杨辛和另两位同学搭车前往昆明,住在西南联合大学校区。“在国家动荡的关头,在那样一个满腔意气的年纪,我如何能独善其身?”在这样一个国家前途未卜、个人无所依靠的时刻,杨辛在未知中开启了下一段人生旅程
在昆明杨辛向南开同窗汤一介寻求帮助,这几乎是他人生最困难的时刻。汤一介的父亲汤用彤先生收留了杨辛,住在汤先生家中,并为他做些抄录手稿的工作,汤先生给予他家人般的关怀,成为杨辛感念一生的恩师1945年12月四位进步青年遭到国民党反对派杀害,激起社会各界愤怒爆发“一二·一”运动,杨辛和汤一介投入了运动,杨辛写诗画漫画控诉刽子手,这些诗画悬挂在四烈士灵堂。在这期间杨辛接受了先进思想的洗礼,听过闻一多演讲还去过闻先生家里访问。
1946年杨辛以第一名考入国立北平艺术专科学校,师从徐悲鸿、董希文有机会观看齐白石现场作画。之后杨辛离开北京毅然投奔解放区,杨辛回忆:“我仍记得当初进入到一片高粱地时,突然冒出来一些背着枪的人——那时我还不知道是什么人,后来才知晓是解放区派来保护我们的武装人员。那份心头涌起的感动我至今仍难忘却。”从冀东到热河他投奔解放区参加土地改革,后调到中共冀察热辽分局城工部,参加辽沈战役。新中国成立后,汤用彤先生任北京大学校务委员会主席,上世纪50年代提出“向科学进军”,组织上应汤先生要求把杨辛调到北大,在汤先生指导下杨辛走上学术之路。
1949年3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46年至1947年就学于北平艺术专科学校西画系,师从著名画家徐悲鸿、董希文;1947年至1956年先后在冀东、辽宁、北京、吉林等地参加党的工作;1956年调入北京大学哲学系担任教员,曾任汤用彤先生助手直至教授。1960—1988年任北京大学哲学系美学教研室主任,1989—1990年曾任北京大学艺术教研室主任;1991年7月离休。1989年被评为北京市劳动模范,1992年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2008年被中国美协授予“卓有成就的美术史论家”奖,2014年被中组部授予“全国离退休干部先进个人”,2015年被中国关工委授予“全国关心下一代工作先进个人”。曾任中华美学学会第一、二届常务理事,全国高等学校美学研究会副会长兼秘书长,北京市哲学会美学组副组长,中华美学学会顾问,中国东方文化研究会学术委员,山东省泰安世界遗产研究委员会泰山研究所名誉所长,泰安市泰山研究会名誉会长,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杨辛教授长期从事美学的教学和研究工作,著有《美学原理》(合著)、《建筑》(合著,法文版、意大利文版和中文版)、《美学原理新编》(合著)、《师岱堂集墨——杨辛泰山诗书选》,《杨辛独字书法》,主编《艺术欣赏教程》《青年美育手册》,发表多篇学术论文,并先后多次赴美国、日本、新加坡等国讲学,推动国际学术交流。
杨辛教授自书《泰山颂》诗先后刻石于泰山南天门景区和天外村,2008年撰书大幅《泰山颂》为人民大会堂收藏,书李白诗《庐山谣》刻石于庐山天禾谷,并多次在国内外举办书画展,书法作品曾选入《中国美术书法名人名作选》《二十世纪北京大学著名学者手迹》《北京大学名人手迹》。美育不仅是杨辛教授的专业追求,更是他的人生实践。杨辛教授认为美学教学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要注重立德树人,他以身作则,不断开展美学教育引导青年学子追求真善美,并致力于推动美学教育走向社会。2012年,杨辛教授被授予“北京大学哲学教育终身成就奖”,2013年被授予“北京大学杰出教育贡献奖”。杨辛教授离休后专注于从事泰山文化研究与荷花文化研究,致力于研究与发扬泰山与荷花文化中所凝结的中国传统文化的生命精神和高洁品格,努力将传统文化与时代精神、德育与美育结合起来。2012年,杨辛教授捐资100万元在北京大学哲学系设立汤用彤奖学金、杨辛助学金,用于奖励哲学系学业突出的学生,并帮助家庭贫困的同学完成学业,在培养学生道德品质的同时帮助解决学生生活的实际困难。2013年杨辛教授所收藏的148件与荷花相关的珍贵艺术品全部无偿捐赠北大,建成了“北京大学荷花艺术藏品展馆”,成为北京大学立德树人教育基地、教育部挂牌的“关心下一代教育基地”。同年,杨辛教授慷慨捐资在北京大学设立了基金规模达100万元的“杨辛荷花品德奖”奖学金,用于奖励品德高尚的学生楷模,鼓励大家修身立德,将生活的精神状态与生命的思想境界统一起来,树立高尚的人生追求,展现良好的精神风貌,这是北京大学首个以“品德”命名的学生奖项。杨辛教授希望青年学子能够同他一道,在欣赏荷花高洁品质的过程中净化心灵,达到“品艺术而赞美,登泰山而悟生,赏荷花而好洁”的育人效果。2018年起,杨辛教授陆续将近百件藏品、130余幅以立德树人为主题的书法作品,无偿捐赠给北大附小,在北大附小设立了“杨辛美育馆”。新冠肺炎疫情期间,杨辛教授用书法作品抒写时代精神,向以北大医学人为代表的“最美逆行者”致以崇高敬意,捐赠多幅书法作品。作为一名美学家,杨辛教授认为,抗疫中的白衣天使是真善美的化身,崇高的美是在严峻形势和艰苦斗争中所表现的巨大精神力量,是美学中的最高境界做人与做学问高度统一,人生境界与学术境界高度统一,研究美、追求美与实践美、奉献美高度统一,这是杨辛教授的真实写照。
在北大最初杨辛担任汤用彤先生助手,汤先生学问、品格和对教育的热忱深深影响着杨辛。杨辛曾写首诗礼赞:“春风化雨,绿草如茵,燕南庭院,有我双亲。”考虑到从前学过艺术而美学和艺术关系密切,杨辛转到辩证唯物主义教研室美学组,从此美学教育和研究。新中国成立之初,在大学里美学教学和研究还处于一片空白的情况下,杨辛和他的同事们决定将马克思主义思想引入美学研究,率先成立了第一个美学研究室,由此走上了“筚路蓝缕,以启山林”的新中国美学教研之路。1960年,京大学哲学系成立美学教研室。美学前辈有以蛰、朱光潜、宗白华、马采教授,中青年教师有杨辛、甘霖、叶朗、阎国忠、于民、李醒尘等。当时中青年教师和美学前辈在一起工作,接受前辈的教诲,这是很幸运的。彼时教研室开了三门美学专题课,朱光潜主讲“西方美学史专题”;宗白华主讲“中国美学史专题”,杨辛、甘霖主讲“美学原理”,这是哲学系的必修课,也是全校的选修课。杨辛、甘霖在教学实践过程中将课程讲义不断充实提高,编成《美学原理》一书,1983年出版。这本书力图以马克思主义实践观为指导,从科学理解人的本质、生活的本质出发,从人类文化发展史的高度去探索美和美感的根源。
“美学原理课也曾荣获北京市普通高等学校优秀教学成果奖。此外,八十年代后,杨辛还承担了中央广播电视大学“美学原理”一课的主讲,他利用当时先进新颖的多媒体设备,精心设计录像教材,把电影、戏剧、音乐、建筑等多元素融入到课程中去,使教学内容更加丰富生动。十余年来,全国各地累计近十万人学习了这门课。可以说,《美学原理》这门课从无到有、由学校到社会的发展,凝聚着杨辛心血。1992年杨辛获国务院颁发对国家高等教育事业做出突出贡献的表彰证书;2008年被中国美术家协会授予卓有成就的美术史论家奖;2012年获北京大学哲学教育终身成就奖。《美学原理》再版说明中杨辛说:“通过丰富美学知识、掌握基本的美学原理,使广大读者特别是青年学生懂得欣赏美、热爱美、追求美、实践美,是本书的宗旨。”美育不仅是杨辛的专业追求,更是他的人生实践。他认为人区别于动物不仅是能创造各种物质和精神产品,而且可创造自己的生活,人生的真谛就是要不断追求和实现真善美的结合。
杨辛教授离休后专注于泰山文化研究与荷花文化研究,致力于研究与发扬泰山与荷花文化凝结的生命精神和高洁品格,努力将传统文化与时代精神、德育美育结合起来,并著有《泰山的美学考察》,成为泰山美学的奠基之作,在此我也发自内心地叹惋不知杨辛先生可否来过黄山,如若来过不知可否有诗书传世,没有来过可否有过登临黄山的夙愿,可否有徐霞客“黄山归来不看岳”的感慨?!2012年杨辛教授捐资100万元在北京大学哲学系设立汤用彤奖学金、杨辛助学金,用于奖励哲学系学业突出的学生,并帮助家庭贫困的同学完成学业,在培养学生道德品质的同时帮助解决学生生活的实际困难。2013年杨辛教授所收藏的148件与荷花相关的珍贵艺术品全部无偿捐赠北大,建成了“北京大学荷花艺术藏品展馆”,成为北京大学立德树人教育基地、教育部挂牌的“关心下一代教育基地”,同年,杨辛教授慷慨捐资在北京大学设立了基金规模达100万元的“杨辛荷花品德奖”奖学金,用于奖励品德高尚的学生楷模,鼓励大家修身立德,将生活的精神状态与生命的思想境界统一起来,树立高尚的人生追求,展现良好的精神风貌,这是北京大学首个以“品德”命名的学生奖项。杨辛教授希望青年学子能够同他一道,在欣赏荷花高洁品质的过程中净化心灵,达到“品艺术而赞美,登泰山而悟生,赏荷花而好洁”的育人效果。2018年起杨辛教授陆续将近百件藏品、130余幅以立德树人为主题的书法作品,无偿捐赠给北大附小,在北大附小设立了“杨辛美育馆”。
新冠期间,杨辛教授向北大医学人“最美逆行者”捐赠多幅书作,杨辛教授认为抗疫中的白衣天使是真善美的化身,崇高的美是在严峻形势和艰苦斗争中所表现的巨大精神力量,是美学中的最高境界。“生命不似一条直线那样有始有终,而是一个圆,圆圈上任何一点都既是终点又是起点,人从自然中来,又会回到自然中去,放开自己的心胸,融入宇宙和世界的大生命中去——大生命是无限的,人融入其中,是与日月同光、与天地同寿的。”做人与做学问高度统一,人生境界与学术境界高度统一,研究美、追求美与实践美、奉献美高度统一,这是杨辛教授的真实写照。
2023年7月一个平常的白天,北京沉浸在蒸腾暑气之中。在三亚家中这位已经期颐有一的老人,正在桌前展开几乎能铺满整桌的红宣,将生命沉淀化作浓墨奔涌于笔端,苍劲有力、行云流水的笔法,对两岸同胞的深厚情谊和炽热情感也凝结在起承转合笔墨逸趣之中。日上三竿,先生却毫无倦意反复推敲字形布局,力求尽善尽美。起落之间笔断意连,仿若海峡两岸同根同源血浓于水,先生挑选出其中最满意的一幅第一时间寄送回学校,工作人员随即投入到一场与时间赛跑的使命任务中。凌晨三点,装裱店灯光亮起,屋内只有画纸装裱摩擦的沙沙声和空调发出的轻微嗡鸣。随着工作人员的双手熟练而稳健地穿梭于画纸和卷轴间,一卷佛教黄绫边中国红底色的“两岸一家亲”在宽桌上徐徐展开。当天际泛白,这幅装裱精致、墨香四溢的作品已静静躺在行李箱中,随着郝平教授一行登上了受马英九基金会邀请前往台湾的参访航班。穿破层层雾霭第一缕霞光照进舷窗,象征着这份寄托希望的作品将随朝阳一同照亮海峡两岸。2023年7月15日晚,在郝平教授带领下,访台团学生团长丁宁和大陆学生代表向马英九先生致赠了这幅“两岸一家亲”书法作品。“将这幅珍贵的作品赠予马先生时,在场所有大陆师生和台湾同胞都被杨先生精益求精的风骨所感染,两岸之间加强交流的情感企盼也不断升腾。”当这幅作品伴随两岸同胞合影图片第一时间传到大陆,很多书法平台及书道中人都以为是擅长书法的马英九先生书写馈赠大陆师生的,源于之前与杨辛教授的笔墨因缘际会,也就第一眼看出是杨辛先生的笔墨特色,通过略微模糊的落款字迹断定出自杨辛教授手笔,代替大陆师生挥毫馈赠海峡那边的同胞们!
杨絮轻扬,百度春秋燃蜡炬;
心香重悼,万般辛苦作春蚕。
 
跌宕人生,百年修得荷花洁;
艰辛履历,履上方知泰岱高。
在杨辛先生辞别人间世的时候,酌拙楹联两帧作为对美学前辈的别礼,借此也由衷地祈福台湾能早日回归祖国……

 


 

江海滨于徽州新安艺舫

2024.3.9  19:50

 

 

 
TOP